第十三章 科考

云行千里不留行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番茄小说网 www.fqxsw.io,最快更新掀宋最新章节!

    赵明诚在家备考,此后赵父并不提带他们两个进宫面圣的事情。

    赵明诚只想安心复习,如果这次考不中,那就又得再复习三年,如果他能考个官做,那可就美了。

    大宋朝文臣的俸禄高到超出常人的想象。

    而只要考中进士,就可以做个不错的文官,田宅俸禄应有尽有。

    兼济天下的前提是得先做到独善其身啊。

    月余,赵氏三兄弟齐齐迈步进了贡院。

    早在宋太祖时,科举考试就推行了“锁院制”,这一制度和高考相仿。在选定出卷人后,就把他们带去贡院不许外出。而秀才们考试期间,自然也是不得离开考场的。

    严密的考试制度,再加上宋太祖打破了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们的身份限制,给天下寒士都开了一条道路。这正是宋朝有一个强大且高素质的文官队伍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在宋代,你要想有地位,一是去做读书人科考,二是经商。

    只是很多时候,屠户的儿子是屠户,富商的儿子是富商,工匠的儿子是工匠,高官的儿子仍旧是高官。

    这就是世道!

    赵明诚准备了个把月,最后轻装上阵,和两个哥哥一起来贡院考试。

    赵存诚和赵思诚认识的公子哥都不少,两人一见面就开始“应酬”。

    这不考试前一天来到贡院,赵存诚就遇到了曾布的儿子曾纡。摘了面具,其人鼻大,目高,换了青色深衣,说起话来中气十足。

    曾纡的祖父正是曾巩。

    曾纡见到赵明诚,也很惊讶,“我们都当你是闹着玩的,没想到你真的来应试了。”

    “此番我也是来考着玩的,若是不中,诸位哥哥可不要笑话我。”

    人群中,有一个青年闻声站了出来,身高八尺,相貌清瘦。

    “我当是谁?原来是赵小官人。科举这样重要的考试,也就你这样的少年才敢这么说了。”

    众人一瞧,这人正是王棣。

    王安石的孙子。王安石早年丧子,但是留下了一个孙子。

    今上支持王安石变法种种,如今王棣前来参加科举……

    虽然还没开考,但是大家门前一站,已经知道谁胜谁负了。

    众弟子见到王棣,一个个神色谦恭,就是宰相之子曾纡也给他三分薄面。

    众人遂围着王棣有说有笑,赵存诚平时在娘子面前吓得要死,但是一出来在外人面前异常活络,舌灿莲花。

    赵明诚心道,‘官人’、‘官人’,这个称呼真是妙啊。分明一个个都是年轻版的官一代们。

    前世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家的孩子,从没见过这些大场面,说的难听点,只会读书罢了。如今到了另一个朝代,有一个靠谱的老爹再加上两个亲哥哥,赵明诚的生活不止是物质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这心思上也渐渐变了。

    本来国事和他没什么关系,做个富贵闲人就是赵明诚这个咸鱼的终极梦想了。

    可是到了这个位置,享受了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能享受的地位和资源,赵明诚这才体会到食君之禄,担君之忧这句话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因为宋朝的官家给予了赵家许多资源、机会、极高的社会地位,所以赵家一家都对宋朝的皇帝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

    虽然不明说,可是赵父那对大宋是绝对的忠心,对大宋的官家那是绝对的关心。

    赵明诚自然而然受这种氛围的影响。

    保住大宋,维护现有的一切。这是赵明诚现在唯一想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没有宋朝的皇帝,哪有他们赵家一家人的幸福和快乐。

    等大门一开,监门核查完身份,众考生签了姓名,依次入场找自己的位置。

    赵明诚在一众人里一眼瞧去最年轻的那个,院子见了不由得笑眯眯捋须问,“小郎君是哪家的公子?”

    “等中了院子就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大的口气,好好好,我等着揭榜的那天见到你。若是中了,你可见就是探花郎了。”

    探花,唐朝传下来的规矩。皇帝会在科举之后举办游园会,届时挑选两个最年轻长相最英俊的人做探花郎,给众进士敬酒,赐花。

    这个习俗一直保持下来。

    众人进了贡院,各自找位置坐了下来,没人单独一个小隔间,够自己吃饭睡觉答题用。

    赵明诚一到考场就躺下睡觉。

    赵思诚却主动和外乡赴汴京科考的秀才们搭话,他本就天性活跃,挨个儿询问了他们的姓名,家住何处。

    因为这并非考试时间,没有考官和禁卫看守,还有人没有到齐,举子们可以随意的交谈,赵思诚便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做些对日后入仕有好处的事。

    等到了他弟弟这一处,却见赵明诚四脚朝天睡得正沉。

    “好啊,你倒是心宽。”

    赵明诚太过淡定反而让赵思诚有些心慌,他顺路去看了看他大哥,却见他大哥也睡熟了。

    “怪了,你们都准备好了。不会这次只有我一个人考不中吧。”

    赵思诚说罢,也暗示自己先睡一觉再说。

    次日清晨,铜锣一响,禁卫犹如鱼儿一般一股股涌入各考场,一个院子配八个士卒,再辅之以两个文吏来回巡察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还有主考官巡考。

    赵明诚抖擞抖擞衣服,打开卷子,见上面的题目正和自己预料的无差,问的是青苗法于民之利弊。

    宋对科举改变进士科的考试内容,唐朝进士科考诗赋,但诗赋离现实太远,习惯于风花雪月,所以,唐后期有进士轻薄之说,实际工作能力不行,所以,宋朝进士科不考诗赋,改为考经义,类似了现在的议论文,只是题目和内容要以古典文献为依据,没有了诗词歌赋那些固化的考核标准,全看考官的喜好和士人的才学。

    因为要以古典文献为依据,所以这就相当考验举子们的记忆力,所以宋朝才大兴读书之风。对古人写的着作都要一字不落背下来,为的是精准的引用。

    在大宋记忆力不行,不下苦工,背不下几本书就别混了。

    只考作文,这比现代的‘八股文考试’给的发挥空间还要稍微大一点,赵明诚经历了诸多语文考试的摧残,背了多少古诗词,读了多少书,穿越到了宋朝那真的是鱼儿奔入大海。

    赵明诚事先背了许多王安石的政论观点,还有他的诗词,再旁征博引其他典籍一番,不过一会儿的功夫赵明诚就写了千言。

    当众人还在满头苦答的时候,赵明诚举起卷子高声道:

    “我要交卷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