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安抚使

云行千里不留行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番茄小说网 www.fqxsw.io,最快更新掀宋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151章 安抚使 (求打赏月票推荐票!)

    王厚与折可适领了一些精要人员离开汴京,来回又折腾了两个半月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的是,王厚这次返回了东京,便留在皇帝身边,没有再返回参加战事。

    也不知是谁人出的馊主意,大宋诸将心头都悬着一把剑。

    辽国内部出现大变动,一向温婉求和的辽国大臣萧兀忽地被贬职,辽国内部的情况忽地变得复杂起来,赵挺之又被叫了回去。历经了严酷的党争,现如今在朝中剩下的能用的臣子,尤其是老臣不多了。

    年纪大了,赵挺之反而有了独特的优势。于朝廷宣诏次日,赵挺之便匆匆赶了回去。

    赵明诚则返回凤翔去看他媳妇和刚出生的儿子和女儿。

    赵挺之走之前给他孙子留了个名字,如今按照孙辈,以培坤为名。

    “不如起个贱名儿,好保证这孩子以后长得皮实点,命硬些。”

    章纤云已经能够下地了,听到这话也没有反对的意思,“既然要起贱名,可也不能太过鄙陋,只取个寻常俗气些的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他出生时,可有什么异常?”

    “没有什么啊,十分顺利。”

    赵明诚还挺纳闷的,老子已经打算创业了,这生出来的后辈,竟然也没来点特殊的征兆。

    赵明诚摸了摸下巴,“那就叫赵顺吧。”

    “这未免也太随便了。”

    “就随便点,希望他能平安长大。”

    赵明诚想着,自己才二十刚出头,虽然比起同岁的公子哥有孩子的岁数太晚,但终归是有了嫡长子,是要尽为父的责任了。

    看着怀里再脆弱不过的生命,赵明诚不由得皱眉。不知不觉间,时间过了这么快,他都是当爹的人了。

    总得在这个孩子长大前,做个一方之主吧。否则,万一他失败了,这个孩子或许还可以继承他的心志。

    秦凤路军中一时间成了姚家的天下,姚古领着其子姚平仲驻守城寨。扎营在吐蕃边境处,修筑防御工事,这也是苦活一件。姚家父子并不喜欢这种繁重工作,都让给了刘韐。

    刘韐那是打了鸡血似的,日日忙着花防御工程图样,然后指挥士卒加砖筑墙,忙的不亦乐乎。

    春暖花开日,汴京传来朝廷诏命。

    赵明诚官拜秦凤路安抚使,兼领一州总管。

    如果说之前赵明诚是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跳,这次是连跳数级。

    赵明诚可是文官的出身啊,这要是愿意当朝廷的耳目,什么官职要不到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赵明诚一下跃为实权武职,手底下管辖军事、监管所有的军队。赵明诚深知这是他父亲给他争取过来的。老赵不说则罢,说了肯定会给他个交代的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赵明诚很快就升任。

    从一介书生到安抚使,辖制一方军事,赵明诚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在赵明诚拿到了兵权之后,自然更加不能闲着。他向朝廷上奏,表明西北要长期建立军事防御,同时要预备敌人反扑,这都需要粮草补给。

    章惇看到赵明诚的手书,感觉赵明诚这小子三番五次要粮草不大对劲。

    此次他表现异常英勇,虽然不及霍去病勇冠三军,可是毕竟是亲自上阵杀敌,赢得了西北猛卒的拥戴。章惇本想好好嘉赏他,恰好赵挺之的幕僚在他的授意下提出此事,章惇顺水推舟求情让他做了这个总管。

    可是这不意味着这小子可以胡作为非为啊。

    章惇亲自给赵明诚回信,拒绝了给他粮草。

    彼时赵明诚已经带着西北兵民上下一心栽种了上万棵树了,清明时节刚过。章惇书信回来,竟然要他自己想办法。

    赵明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刘韐,刘韐道,“西北,地广人稀。家家户户都些田地。就算破产了,只要肯自己自自食其力,还是能开辟出荒田,自己种些米粟。要我们自己想办法,说白了就是往老百姓身上取呗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这个世界上口口声声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的人多了去了。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。整顿地方经济,这可比号召一个城池的人跟着种树要难上十倍。”

    刘韐研究了西北的经济、政治环境已经很久了,他都没想出来什么办法,面对赵明诚的困境,他只觉得心烦。

    朝廷一有事就让老百姓摊,没见有好事的时候分一杯羹给他们。

    赵明诚在刘韐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不甘意味,更有怀才不遇的悲酸。

    这个刘韐确实不一样,他父亲作为讲学派的人,本身思想就非常先进。

    有时候不可否认,权贵精英们的思想确实太超前了,以至于很多时候后人无法理解。旁的不说,单说这天下一统的格局,如果当初始皇帝没有奠定,后来中国有没有今天恐怕很难说。

    可是问题也出在这里,时代的领袖和先锋走的太快,而百姓却走的太慢。这就导致即便制定了规则,后人也不愿意遵守;即便有人号召,也无人响应。

    是以有些人造反的速度和他投军的速度一样快,只要活下去他就心满意足。其他的问题在他看来毫无思考的必要性。

    所以传播马克思主义那一套根本毫无意义。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,此时的中国土地上根本没有这种用以革命的种子。

    不能从下,那就只能从上开始。

    利用权力做些大事。

    赵明诚请来凤翔的能工巧匠们,又专程请了秦传书过来。

    “安抚使召我们来,有什么要事吗?”

    赵明诚道,“你们说这世界上有不用人力就可以发动的车子吗?”

    这些工匠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
    众工匠都笑,“那自然是有。风能刮得动水车。”

    秦传书一语不发,赵明诚如今是做了安抚使,升大官了,他问这个问题,肯定是和军事有关。很快秦传书想到一个古老的玩意儿,但是这件东西只在老人聊天时才会提起,根本没人见过,他自然也没敢说。

    “秦官人,你来说一说罢。我看你似乎有主意。”

    秦传书笑笑,“我哪有什么主意,只是想起来我们西北一带的工匠之家,祖辈都流传一个传说。传说秦始皇曾经修建皇陵时,召集了当世技艺最精湛的墨家子弟为他服务。墨家子弟集思广益,曾经设计出一个轨车。它不依靠人力,只依靠山上到山下的落差来完成巨石输送的任务。我的记忆里,这是唯一一种可以不用人力来拉的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