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以工代赈

云行千里不留行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番茄小说网 www.fqxsw.io,最快更新掀宋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277章 以工代赈

    “官家,除了此事,微臣还有一事请官家决意。”

    “何事?”赵似微微有些头痛,这些日子以来,他的身体不是腿脚麻木就是忽地手脚冰凉。

    若不是他是皇帝,九五之尊,有一大帮御医和全天下最好的药材养着,否则他早就不在人世了。

    “微臣需要招募大量的工匠冶炼新铁,将新铁投入到生产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何谓新铁?”

    “比如平常所用车架,都是木制的,如今我命人研制出了一种新铁,质地非常坚硬,可以代替木制。”

    赵似不明所以。

    “类似于用金子打造的轿子吗?这未免也太奢侈了。”

    “官家,微臣说的这种新铁,并不是金子。用蜀地的铁矿石和炭再加上其他材质,按照配比,可以生产出新的铁具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工匠足够多,我们可以冶炼出数量庞大的钢铁,运用在农具上,车驾上、军事武器上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今日来时,专门为官家带了一杆新铁锹。请官家过目。”

    “铁锹?”

    即便是生产力相对领先的大宋,有铁镐、铁锹这些农具,但是很多时候,大家都习惯用木锹。

    “呈上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当这个铁锹一被拿进殿内时,大宋皇宫里那些暧暖的烛光顿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铁锹通体发着银色的光芒,这确实非铜、非银、非金,可是它的质地和外观看上去,却让人看着就有质地坚硬的感觉。

    它不是银,可是这个质地、这个成色,在赵似的眼中却显得格外上档次,可谓上品;这种质地和成色,乍一看会让人误以为比银子都看着贵重。

    看到赵似双眸如星,忽地亮了,赵明诚心知将有五成的机会可以让赵似下令督促新铁制造。

    “你说这个东西,叫新铁。”

    赵似一脸好奇,已经上手开始抚摸了。只见他伸出白皙修长的双手,轻轻抚摸着铁,眼睛凝视着这新铁上的珵亮的光泽。这所谓新铁,实际上是赵明诚追求的现代钢铁,此次呈上来的,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。

    这些向外散发的珵亮的光泽,好像夜晚青黑色天空上的皎白月色。赵似异常温柔宁静地看着这块新铁,手指来回在上面轻轻摩挲,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什么奇珍异宝。

    周围几个太监也都紧紧围着观看。

    可是它实际上只是一个铁锹,以后这个铁锹会在家家户户的农田里出现。相比之下,赵明诚没有那么激动。

    赵似抬首,“德甫啊,你方才说这个新铁若是大量炼制,可以在各种地方投放使用。可是朕看此物造价不菲啊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钢铁工艺制作方法,比过往复杂得多。要反复冷轧、热轧,还要用醋来清除表面杂质。钢铁还是钢铁,只是质地和精度都比过往更高了。”赵明诚终于说出自己的意图,“官家,臣想用一种新的法子来解决流民之患,弥补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的现状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法子?”

    “那就是以工代赈。通过由国家工部出手,在全国各地开战大型的工程,让国家招募百姓做工,冶炼钢铁、纺织丝绸等。到时候由国家直接管控这些资源,并且直接发配。”

    “简单来说,过往的商业是不受约束的,但是从今以后,咱们大宋不管生产什么、发售什么,都由官府控制。如此,官府一则控制利益来源,国库充足;二则,官府自己为百姓提供工作,由工部主持,可以杜绝市面上的低价竞争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一来,官府和市场互相开始竞争。如果官府维持了一个基本的工价,那么市场为了招募做工的流民,势必会提高工钱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我朝上下皆处在进退维谷的地步,如果继续僵持,恐怕到时候局面难以控制。微臣坚持发明钢铁,一开始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。”

    “既要让百姓有着落,同时可以制备出大量的钢材,替换农具、水利工具、军事武器,甚至于可以后续应用于交通工具上。”

    赵似眼中还是燃着光,“有点意思。你是要让官府通过把控工业,用大型工程创造就业,以此来控制、供养那些流民。随后通过由官府把控经济,慢慢调整物价。”

    “官家英明。”

    赵似转了转手指上的祖母绿扳指,“传置司使张商英。”

    赵似看向赵明诚,非常感慨的说,“我宋有你在,那真是天不亡宋。陪朕去外面走走。”

    赵明诚欣然随行。

    赵似在皇宫花园内随意走走。因为大宋的皇宫占地面积狭小,注定了其风格不能朝向大气磅礴的方向走,而是选择了走向精致,精雕细琢。

    虽然不过是一个占地不足一顷的花苑,但是里面却集满了天天下名贵的树种,又被艺匠打理的井井有条。

    赵似带着赵明诚来到琼林院。

    琼林院,那可是从宋太祖就开始修建至今一直没有完工的园林。宋朝的皇帝一天天彰显亲民,和民众居住在一处,可是手底下干的事情,却让人瞠目结舌。

    一个行宫御苑,居然修建了上百年。

    苑东南堆有一座高几十丈的假山,山上建有楼阁,山下铺设锦石道路,并辟有池塘。苑中大部分地段都种植岭南、江南进贡的名花,还设有射殿和球场。

    苑中以植物景观为主。

    因为不能彰显磅礴的气势,所以宋朝的园林基本上都采取了一种微缩、浓缩精华式样的建筑模式。

    整个园林非常精致,身在动静,走入琼林院却同时看到了江南、岭南地带的水土地貌、风土人情。

    一方水土养一方花朵。为了养这些树木,土料都是从远方专门差遣人运输过来的。

    而琼林苑,也不仅仅是皇帝的御用花苑那么简单。在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,即在吏部考试后,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,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之后。

    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“天子门生”。殿试后,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,并赐宴琼林苑,故称琼林宴,后泛指京都宴请新进士之所。

    这就是赵明诚中了进士之后,和诸位新科进士一同进来游览的院子。

    时人评说大宋时看一个人是否少年得意,就看他有没有帽戴鲜花游过琼林苑。

    琼林苑外围四方四正,内里也是用大小不一、四方四正的庭院分割开。每个庭院里都种植着代表着不同地方、集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名贵花卉、树木等景造。

    而每个庭院里,自然都引入水渠,以造小桥流水似的江南,造碧螺似的洞庭湖。

    每一处都是崭新崭新的,地上的砖石每一块都是翻新的。

    赵明诚在工部也有两三个月了,他知道地上这些砖石,每一块都造价不菲。有些人生在大宋,花一辈子的钱都抵不上人家一块砖石。

    赵似忧心,赵明诚也疑惑。

    赵似到底是不是个明君。说他是,他还是犯着几乎所有皇帝都会犯的错误;说他不是,他却很快就铲除了童贯,给了种建中一个交代。

    赵似忽地驱退诸多太监,留着赵明诚单独在亭子里问话。她坐在石凳上,因为出了宫殿,阳光打在赵似的脸上,显得他今日脸色格外好些。

    “德甫,朕要问你一个问题。你可要如实回答。”

    被赵似单独叫过来在这种平日里人迹罕至的地方问话,可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赵明诚眉头一紧。

    “微臣知无不言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有一天,朕驾崩了,你认为朝中谁来做继位之君比较好。”

    园林里一片悄寂,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,偶或一只鱼儿翻出水面打了个尾摆。

    “太子年幼,若是继位,恐怕有权臣凌主之忧。”

    赵似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说的是。太子太年幼了。”而比起权臣凌主,赵似更厌恶的是后宫女子干政,把朝堂搞得鸡犬不宁。

    自从有了刘皇后,后来的皇后、太后,一个个的都开始不安分。

    赵似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
    子弱母强,祸乱国家。

    “如果朕要在诸位王爷之中挑选一位嗣君,你认为谁最合适?”赵似忽地又问。

    此时的赵明诚并不知道,赵似早已经将传位的事情交代给了赵挺之。

    在赵似看来,赵挺之虽然愚蠢,可是胜在对大宋还有一片忠心;而最重要的是,赵挺之是寒门的代表,如果他在位,天下百姓会好过的多。

    只要百姓好过了,朝代就不会灭亡。

    赵挺之答应了赵似,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。

    今日赵似问赵明诚这种事情,一是想看看赵挺之是否真的那么忠诚,二是他希望赵明诚可以用他的方式,帮助未来的皇帝坐稳皇位。

    “你素来机敏,怎么听到这个问题,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赵似看向一脸肃穆的赵明诚。

    “微臣以为,恐怕是端王更合适。可是官家知道,微臣和端王有私交。”

    “你为何用恐怕二字?难道说在你心目中,端王并不是最好的人选。”

    “以我宋的情况,臣强君弱,官商勾结,如果继位之君没有一定的手腕,恐怕很难压制住文武百官。可是端王殿下——”

    “端王殿下如何?”

    “城府有余,可是……太过贪玩。”

    赵似闻言,顿时生笑,“好,说得好。不愧是至交。”

    这两个人之间本就关系深厚,等到赵佶继位,他一定会更加器重赵明诚。

    “明诚。真是个好名字,明白事理,诚心做事。少师极会教养儿子。”

    “官家谬赞了。”

    “日后,就由你好好看着端王爷,也——管着端王爷。”

    赵似此话一出,赵明诚自然知道赵似要做什么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——”

    “此事,你知,我知,天知,地知。朕会后续给你一道秘密诏书,若是日后端王有什么言行举止不端的地方,就由你来直言谏君。”

    从此后,赵明诚整个人就被赵似临终前的言谈束缚住。

    他要约束赵佶。

    很快,张商英抵达了皇宫。

    赵似仍旧在琼林院接见他,却是在一旁坐着,静静听赵明诚跟他讲以工代赈的道理。

    张商英听了一席话,顿时茅塞顿开。全身缩起的毛孔,忽地在这一瞬间全部打开。

    他满眼佩服地看着赵明诚,“侍郎真是经国之才,这个法子一举多得,而且能解决眼下最严重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赵似本以为张商英会和他辩驳上一辩驳,没想到他居然完全同意赵明诚的看法。

    “张相公,那按照你的看法,这件事能不能立刻施行呢?”

    “当然能,而且此事还大有可为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既然如此,朕就让你帮赵明诚完成此事。朕这就下诏,在全国推行以工代赈。此事,就由你赵明诚负责,朕会让上官相公相助于你,让三司协同帮你。”

    “官家圣明。”

    赵明诚和张商英几乎同时出言。

    谁也没想到,继赵明诚刮了一股子蒸汽机的歪风邪气之后,又搞了个“以工代赈”。

    这在大宋可是鲜少有的工程。

    专门为了解决就业而开展的大型作坊招人、大型冶炼工场募工。

    赵明诚出谋划策,张商英和上官均等人亲自给他写章程,拟条目,三人在半个月后就将以工代赈的法子推行出台。

    当工部的告示悬挂在大宋各个城门处,中规中矩的工钱和待遇再加上大宋工部的落款,立刻吸引了大宋大部分混迹于底层的流民百姓。

    以至于一些有田有产的人家,为了多赚营生,也纷纷投身入矿井、入作坊。

    在赵明诚的指示下,大宋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熔炼炉,为的就是制造足够规模和数量的钢铁,以此钢铁用具替代木材,推动工业化进程。

    于是大宋就出现了惊奇的一幕,大街上集满了穿着一样衣服、一样底裤的中青年,他们成群结队同一时辰上工、同一时辰下工。

    因为数量极多,他们一从冶炼场出来,附近周围的街道都集满了穿着同样服色衣服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聚集在酒馆下、聚集在杂食店铺前,踏踏实实地用新到手的工钱买吃买喝。

    李清照独坐高楼上,听着楼下的匠人说着,“多亏了赵侍郎,否则我现在还在王府里当下等仆役,每日干的活比谁都累,拿的钱却比谁都少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到了冶炼场,不说活累不累,起码有了衣服穿,还有了固定的工钱拿。每日中午还有一碗粥可以喝。”

    这番话引起了大家心中的共鸣。

    “说的是。若不是赵侍郎,我今天还要看家里老爷的脸色过活。哪比在冶炼场做事,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。”

    这些像雨点儿一样的称赞让人听得倍感亲切,李清照还是坐在高楼上,她第一次萌生了想要专门为一个人写一篇文章的想法。